古城天后井
  • 2021-07-08 10:17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深澳古城天后宫后面,有一口古井,名叫天后井,当地人称之为“大井”。井面约一米平方,井台较低,由四条长石砌成。井南侧屹立着一块高一米多的石头,就像一扇屏风,为古井遮挡飞扬的尘埃。

  清代齐翀纂修的《南澳志》载,“南澳,古之井澳也。城北有古井,清甘上出,相传有南澳即有是井,故名井澳。”城北的古井不多,现存仅有天后井。天后井是不是齐翀所指的城北古井?是不是井澳命名所依据的古井?有待考古者求证。

  民国陈光烈编纂的《南澳县志》则曰,“天后井在城外天后宫后,井底有三穴,地滨大海,水味清甘。”1958年深澳围海建盐田以前,天后宫灰埕围栏下面,便是大海。可以说,天后井第一个特点就是“地滨大海”。舟船停泊在天后宫灰埕前,有的还把缆绳拴在围栏的石柱上。这些舟船离天后井不远,汲取淡水非常方便。天后井另一个特点就是“井底有三穴”。此井上窄下宽,井底不同方位有三个洞穴,因而蓄水量大,终年不竭,即使大旱之年,也是井泉不断。

  由于天后井和天后宫息息相关,因此传说这口井是妈祖的胭脂井。妈祖用这口井的清水调配胭脂,洗除胭脂。人们崇拜妈祖,也自觉爱护这口井,任何人都不准往井里丢东西,否则会受到神明的谴责。逢年过节,有的妇女带着祭品,来到井边祭拜井公井妈。

  据说,天后井和大海相通,天后井的水能够流向大海,大海的水却不能流入天后井。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妇人到天后井汲水,木制吊桶掉到井里,浮于水面。妇人走回家去,拿来铁钩和绳索,准备打捞吊桶。她伸头向井里一望,吊桶已经不见了,不知漂向哪一个洞穴,妇人只好作罢。

  第二天,妇人的丈夫出海掠鱼回来,带回一只吊桶。妇人问:“怎么有这只吊桶?”

  丈夫答:“我正要问你呢,怎么把自家的吊桶丢在海边?”

  妇人拿过吊桶一看,果然是自家的吊桶,因为这只吊桶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桶底近正中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柴目”。

  妇人感到很惊讶,自己明明把吊桶掉进天后井,怎么流到海边去了呢?莫非真的是天后井和大海相通?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汕头市南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汕头市南澳县政务大数据中心  网站标识码:4405230001  联系我们
粤公网安备 44052302000038号  备案号:粤ICP备20008825号  技术支持:南方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南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