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2024-09-25 11:15 来源:本网发布机构:本网 【字体: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和海洋强国战略,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按照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南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目标

       推动建设“资源养护功能+渔业养殖功能+渔港经济功能”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发展模式,科学统筹资源涵养、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构建资源养护、产业融合于一体的海洋牧场形态,提高我县渔业效益,促进渔民转产增收,全面发展和提高深水网箱研发、应用的技术水平,把南澳“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模式建设成为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新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集群基地。发展海洋经济,探索海洋牧场海洋产业园区建设。第一期拟选址在平屿附近片区海域,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文件的要求,简化用海审批手续,建设可拎包入驻的海洋产业园。

        二、基本原则

       (一)疏近用远,生态优先

       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统一,拓展深远海立体海域开发利用,疏解近海浅水区过高的养殖密度,推动近海海域环境改善,增强海洋固碳能力,实现海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市场主体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整体规划、政策支持、标准制订、审批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简化养殖用海、环评和通航等手续。

       (三)岸海联动,全链发展

       坚持沿岸、近岸、海岛、深远海一体谋划,以南澳岛为支点,加强“陆-港-岛-海”联动,构建岸海接力、联动发展格局。发挥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桥头堡功能,构建养殖、加工贸易、冷链仓储物流、集散流通、物资保障等全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以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跨学科联合攻关,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带动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参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中的转化应用。

       三、建设内容

      (一)海洋牧场选址

       1.近期选址:南澳县平屿周边海域可规划用于深水网箱养殖面积约2800公顷(42000亩)。近期选址规划其中约660公顷(9900亩)作为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区(第一期)用海海域。(见附图)

       2.中期选址:南澳县平屿周边海域规划面积约2140公顷(32100亩)作为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区(第二期)、大唐勒门1风电场周边海域规划面积约5790公顷(86850亩)合计约6622公顷(99330亩)作为中期选址。

       3.远期选址:南澳县东部海域,三峡洋东风电场周边海域规划面积约4010公顷(60150亩)作为远期选址。

       (二)海洋牧场建设布局

       在立足南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环境容量承载力的基础上,以陆海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突出龙头带动和完善相关配套为总体思路,与我县农业、科技、水利、环保、旅游、物流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水产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研发、产业融合等全产业链条布局思路,以海为养殖片区,以陆为生产基地,统筹布局园区管理及水产产业的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重点打造成以“海洋牧场+海上风电”为特色,综合养殖示范、加工集聚、科研创新、休闲旅游等功能的新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集群基地,总体形成“两区两基、三产融合”海陆共建的空间功能布局框架。其中:

      1.“两区”,分别位于南澳县云澳镇南部“深水网箱+海上风电养殖试验区”、东南部“南部深水网箱集约示范区”的两片海域,实行集约化养殖,同时配套自动投饵机、起网机、吸鱼泵、洗网机等自动控制装备,实现养殖基地的自动化、机械化生产。

      (1)南澳南部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区,位于云澳镇南部海域,海域面积约2800公顷。区域内分为两个子区域,第一个区域为深水养殖示范区(第一期),海域面积约660公顷。第二个区域为深水养殖示范区(第二期),海域面积约2140公顷。

      (2)“深水网箱+海上风电养殖试验区”,位于南澳岛南部、东部海域,海域面积约9800公顷。区域内部分为两个子区域,第一个区域为临近大唐勒门风电场深水网箱区域,海域面积约5790公顷。第二个区域为三峡洋东风电场深水网箱区域,海域面积约4010公顷。

此外,统筹考虑南澳县旅游发展的需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深水养殖网箱的工作平台,开辟深水养殖区旅游观光+体验游的全新旅游线路,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

       2.“两基”,分别为后江冷链物流加工基地、云澳渔港综合配套基地,为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陆上服务配套设施。具体为:

       后江冷链物流加工基地:

       依托后江渔港冷链基地电商服务平台和省级水产产业园,建设冷库、冷藏初加工生产线、电商服务中心及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推动技术创新,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用地面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云澳渔港综合配套基地:

       依托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在云澳镇渔港经济区划定一块区域,建设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岸基港口码头、养殖装备制造维修、海产品批发集散地等一体化的陆上综合配套基地,打通渔业生产、加工、贸易和物流等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支持,为海洋牧场的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3.“三产融合”,依托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按照“港产城”一体化,“渔贸游”融合发展的思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科学指导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建设,         开展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利用汕头大学南澳海洋研究基地平台,为深水网箱养殖培育鱼苗、藻类、贝类,网箱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水产养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科技研发队伍,为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将渔业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地整合,形成了海洋牧场观光旅游体验、渔村民俗风情、水上娱乐项目、以渔家宴等为代表的特色餐饮、休闲垂钓等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立足三产融合促进水产产业转型发展,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动水产养殖、服务、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构建“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农业体系,最终打造形成海洋三产融合发展带。

       四、工作任务

      (一)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规划

       梳理陆港海基本情况,摸清底数,优化“陆海接力、岸海联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空间布局;坚持疏近用远,走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现代化海洋牧场对海洋渔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疏近用远促进渔业发展生态转型升级;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着眼补链延链强链,推动打造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托南澳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冷链物流中心基地和云澳渔港综合配套基地等重点建设工程,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示范,编制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规划。(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

       (二)开展海洋牧场各项论证工作

        按照《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文件的要求,属于南澳县审批权限内的用海,简化用海审批手续,建设可拎包入驻的海洋产业园区,项目用海的具体审批流程由自然资源部门制定。由国有企业对计划用于海洋牧场建设的整片海域开展前期论证等相关工作,县自然资源局负责指导、配合完成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整体海域环评工作由国有企业负责,市生态环境局南澳分局负责与上级环评审批部门沟通联系,指导、配合完成相关工作,汕头南澳海事处负责指导、配合海事航标论证及方案设计工作”。(责任单位:相关国有企业、县自然资源局、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南澳分局、汕头南澳海事处)

      (三)开展探索产业园多元化市场主体机制

        利用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优势,推动由主管部门引导,国有企业收储渔业用海,解决用海前期各审批环节,建立养殖企业“拎包入驻”的代业主开发模式。试点建立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赋予国有企业、经营权授予养殖主体的产权分配模式,鼓励向养殖企业出租海域经营权,并结合养殖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协议约定、招拍挂等方式将权属转让养殖企业,实现养殖企业‘拿海即可开工’的用海管理模式”。(责任单位:相关国有企业、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四)开展陆上用地规划工作

        做好海洋牧场海洋产业园区陆上用地配套等的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海洋牧场专用码头、渔获物上岸区、网箱制作的临时工场和加工场所等的规划。鼓励企业在南澳县内设立加工场、冷库、仓储、电商等相关配套设施。(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各镇及青澳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

       (五)开展引导服务、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引导和服务企业开展海域申请、环评手续等工作;做好企业入驻后的物业管理服务,包括公共设施、航标设置及维护、园区内航道划分、界限划分、保安巡逻、岸上公共片区的申请、维护和管理;了解海上设备防盗、防损的保险相关业务;负责协助企业向相关部门申请海域建设的补贴资金。(相关国有企业)

      (六)开展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工作

        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省内、省际和国际合作,探索“飞海”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县镇村互促共进,多种形式联合发展,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县发展改革局、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及青澳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快南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进程,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南澳县推进海洋牧场(海洋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县委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县党政办、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人民武装部、司法局、交通运输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税务局、供销联社、公安局、南澳海事处、海警局、市生态环境局南澳分局、县海洋综合执法大队、南澳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各镇及青澳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加强资金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财政支持,将我县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对企业在项目中投入的网箱设施、养殖辅助船、冷链设备等向财政部门争取更多的补助。同时,通过其他配套项目的建设,加大养殖海区航标、减浪、减涌、码头配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2.积极组织专项债申报。组织人员对专项债券项目的谋划、申报流程、审核等基本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汇报,加强与县发展与改革局,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政府等单位的沟通对接,找准政策切入点,突出我县优势,力争使我县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进入国家重大项目库以及财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并加大与省财政厅对接力度,确保入库项目争取更大额度的债券资金支持。

        3.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银保担基企“六位一体”的联动驱动机制,凝聚继承“金融活水”效应,用活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产业基金、保险等金融支持,为推进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加强优化公共服务

       1.优化公共服务政策体系

       完善渔业用海海域使用权审批、综合基地与配套码头审批以及养殖许可审批等相关管理制度,推进用海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环评、统一论证。对符合面积要求的养殖区,单位和个人申请养殖用海时,不再进行海域使用论证、环评。

       2.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依据规划,完成海域部分相关配套建设,确保各深水网箱养殖项目的投产;完成陆域部分的加工、物流、销售、研发等服务配套设施,为深水网箱养殖提供鱼苗培育、水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及深水网箱维护修复等产业化服务。

        3.构建高质量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坚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全力促进营商环境整体提升,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服务营商环境理念,助力完善市场公平竞争,激发产业园发展市场活力。产业园要紧紧围绕“海洋强县”发展目标,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指导方针,以产业链招商为主要途径,聚焦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旅游康养、冷链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招商突破。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汕头市南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汕头市南澳县政务大数据中心  网站标识码:4405230001  联系我们
粤公网安备 44052302000038号  备案号:粤ICP备20008825号  技术支持:南方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南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 -